风水天子_作为杨贵妃的前夫唐玄宗的儿子
风水天子,作为杨贵妃的前夫唐玄宗的儿子?
李瑁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刚失去母亲,父亲就抢了他的王妃。他离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不得不放弃,但此后他就开了挂,连生20多个孩子,还在马嵬坡亲眼看着前妻(后妈)被逼死。
说实话,王妃变后妈,这事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仿佛生吞活苍蝇,但李瑁不仅咽了,而且还逆风翻盘了。
李瑁一生最悲惨的一件事,可能是他生命中最关键的2个女人,都是父亲唐玄宗的挚爱。
【7岁封寿王,御赐寿王妃】
李瑁是武惠妃的儿子,备受唐玄宗宠爱。7岁就封了寿王,7岁之前,他并不住在皇宫里,而是在宫外长大的。
他的母亲武惠妃非常受宠,名义上不是皇后,但处处都享受皇后的福利。
她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攸止的女儿,也就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多年前,唐中宗铲除武氏家族时,念在她还年幼,便没有杀掉,只是把她招入宫中当宫女。
唐玄宗继位时,她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美貌不输武则天,迎合取悦人的手段更是一绝。很快,她就被唐玄宗封为了“婕妤”,而且享受的是专房之宠。
她的肚子很争气,接连生下四子三女,乐得唐玄宗几次想把她封为皇后。
只是,因为武则天的缘故,朝野上下全部反对武氏为皇后。没办法,唐玄宗便把她封为了惠妃。
为了弥补她,唐玄宗把封赏她的母亲为郑国夫人,赐予她两个弟弟爵位。
不仅如此,唐玄宗还特地给了她皇后的殊荣。也就是说,在皇宫里,武惠妃名义上是妃子,但在实际行礼时,一应按照皇后的仪制。
能够说,这封宠爱,丝毫不亚于当年唐高宗对待武则天。
前文提到,武惠妃生了四子三女,可不知道怎么,有3个儿子都没有养大。于是,唐玄宗认为:这宫里风水不好!
于是,他把最小的儿子李清,扔去了兄长宁王李宪的府里养着。这个李清,就是后来的李瑁。
7岁那年,他去永王李璘的府里玩,因为行为举止很得体,唐玄宗非常喜欢,立刻封他为寿王,接回了皇宫。
此后,他被封为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可谓风头无俩。
公元735年,他把名字由李清改为李瑁,被封开府仪同三司。也是在这一年,他的父亲唐玄宗亲自给他赐婚,对象就是杨玉环。
【即将问鼎,母亲去世】
事实上,李瑁作为唐玄宗的第18个儿子,本该和太子之位毫无关系,但是,他真的差一点就当上了太子。
为何差一点呢?因为在关键时刻,武惠妃去世了。
唐玄宗登基时,将原来府中的三个儿子册封,李瑛封太子、李瑶封鄂王、李琚封光王。
后来,他专宠武惠妃,武惠妃便利用女儿驸马杨洄,搜集太子、鄂王、光王的情报。一有机会她就去玄宗面前哭诉,称太子与这两人合谋,就想陷害自己和寿王。
俗话说,不想当太后的女人,不是个好皇后。
虽然武惠妃不是皇后,但专房之宠后,她便有了争太子位的谋算。
可能唐玄宗是个恋爱脑,最宠爱之人的枕边风一吹,他对三王的印象就很差了,甚至一度要废掉太子,好在被张九龄拦住。
然而,没多久,张九龄就告老还乡了,太子也失去了支撑后援。
在武惠妃的设计下,三人穿着甲胄入宫,武惠妃告诉玄宗,这三个人要 *** 。
要知道,当年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可是深入唐朝李家后人的心。
于是,唐玄宗亲眼看着穿甲胄的儿子,顿时失去理智,立刻让人抓捕,并把他们废为庶人。三个孩子为了自证清白,纷纷 *** ,自此,太子之位就空悬了。
此时,行事果断、母亲受宠的寿王,就成了太子的不二人选。
然而,可能是亏心事做多了,武惠妃在李瑛自尽后,一直很愧疚,总觉得“李瑛的鬼魂”就在身边索命,自此一 *** ,很快就离世了。
宠妃去世,最伤心的还是唐玄宗。
宫中其他女子都入不了他的眼,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郁郁寡欢,直到发现杨玉环。
而见证父亲一天之内,逼死三位兄长的李瑁,自然不敢有反抗的心思。
事实上,他和父亲的感情纽带,一直是母亲,母亲去世后,他连自保都成了问题,就别说护住天香国色的王妃了。
【李隆基抢儿媳,李瑁远离长生殿】
唐玄宗对杨玉环志在必得,李瑁除了屈服,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当然,杨玉环毕竟是唐玄宗的儿媳,如果正大光明入宫,他一定遭到朝臣的群起反对。于是,唐玄宗如法炮制高宗迎娶武则天的计策,先让杨玉环出家,再册封她为妃子。
为了避免杨玉环反抗,唐玄宗还进行了如下 *** 作:
之一,给个无法拒绝的理由——尽孝。
杨玉环的出家理由,是为李瑁的奶奶窦太后祈福。在唐朝,这属于大孝,身为皇孙的李瑁一旦拒绝,恐怕就是杀身之祸。
由此,当圣旨下来,无论杨玉环愿不愿意,她都只能收拾东西去道观。
第二,断绝杨玉环的念想——赐婚。
当杨玉环去道观出家后,唐玄宗立刻给李瑁赐了一门新的婚事——京兆韦氏的一位姑娘。
京兆韦氏是名门望族,这门婚事倒也不算辱没李瑁,甚至可以算得上唐玄宗对儿子的补偿。只是,当李瑁有了新的妻子,杨玉环就算还俗,也没了别的去处。
几年后,杨玉环还俗,唐玄宗便把她收入了后宫,自此,她就从寿王妃变成了寿王的母妃。
在整个过程中,李瑁都没有任何反抗,倒也不是他软弱,只是他太懂得明哲保身了。
先君臣,后父子。
虽然他是玄宗的儿子,却也是皇家的臣子,当圣旨下了,他就没有任何抗旨的可能,连求情都不可以。
他的三个大哥,不过是穿错了衣服,便连申辩的机会也没有,直接丢了命,可见唐玄宗的冷血。
李瑁为人向来低调,当杨玉环被册封为妃之后,再相见,他就一直恪守 *** 礼仪,而且尽可能让自己淡出朝政。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明事理,唐玄宗对他也没有其他手段,反而让他成为一个闲散王爷,悠闲自在。
值得一提的是,李瑁和新王妃韦氏的感情一直不错,还生了20多名子女,可谓产量惊人。
安史之乱时,玄宗带着杨玉环出逃,李瑁带队护卫。
马嵬坡之上,将士们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时,李瑁也亲眼目睹,但是他始终不曾说上一句话。
杨玉环去世后,他们这段过往也告一段落。
后来,唐军夺回长安,唐肃宗李亨上位,玄宗成了太上皇。李瑁则继续不问政事,做个闲散王爷,在长安安稳度日。
【写在最后】
有人说,寿王李瑁只是软弱,运气好才得以善终。
但实际上,在母亲去世后,他在宰相李林甫的帮助下抢夺太子之位,当时,高力士推荐皇三子李亨。
李林甫是个十足的阴谋家,在他的算计下,李亨虽然登上太子之位,可他的王妃 *** 和他离异,几个妾室的父亲也被赐死,李亨几乎成了光杆司令,在风雨中飘摇。
只要李瑁愿意,太子之位几乎唾手可得,只是,他认清了现状。
母亲去世,他再无后台;父亲冷血,即便拿到太子之位,也可能一朝身死。
最终,他选择了放弃太子之位,因为那个位置,可能万劫不复。
事实上,寿王李瑁除了母亲去世、父亲抢妻外,就没有别的糟心事了。
他的后半生,不理朝政,不问世事,和王妃感情顺遂,子女众多,不缺钱也不缺时间,除了脑袋上顶着绿帽子,并由此被人调侃了1000多年外,倒也挺滋润的。
杨玉环被封妃后,他和后妈(前妻)相安无事,只是,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总要调侃他几句。
比如“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李商隐《龙池》)”;
比如“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唯寿王”(李商隐《骊山有感》)”;
比如“寿王不忍金宫冷,独献君王一玉环”(杨万里《读武惠妃传》;
可能很多人都说他懦弱,但我倒认为他很聪明。
母妃受宠,有希望问鼎太子之位时,他积极政事,努力争取,低调中前进;
父亲抢妻,王妃要变成自己后妈时,他明哲保身,恪守 *** 礼节,放过自己;
父兄相争,他袖手旁观,没有遭到任何监视和排挤,得了一个安稳晚年。
或许,没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秘史,李瑁的名字也不会被后人记住。
但身在皇家,伴君如伴虎,只有看得清形势、放得下权势的人,才能长寿安稳。
如果你是李瑁,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欢迎留言。
清朝守陵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雍正八年八月十九,在皇帝的命令下,泰陵开始兴建。为此设立了一个专门的保护机构——泰宁协,此举标志着陵寝管理制度诞生。
清西陵太妃衙门到守陵村的转变
后来又设立了东府、西府,雍正皇帝派来了镇国公、辅国公驻守,在清西陵还设置了事务衙门,负责所有的事宜。
清西陵的守陵机构包括了:内务府、礼部、工部、兵部衙门等,是一个自上而下,分工明确的管理机构。
比如其中的内务府衙门,主要是负责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分为大祭祀和小祭祀,大祭祀是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冬至、岁暮以及帝妃去世时间。小祭祀就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陵寝管理制度一片混乱。曾经的一些守陵大臣逃的逃跑的跑,陵寝管理机构也渐渐的消失。
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一个名叫尤润波的举人,主张把太妃园寝内务府(太妃衙门)改名为忠义村,不过留了原来太妃衙门西南两门的楹联:
村落新城仍是当年梓里,禾麻逐植居然今日桃源。远山一水无异伊颖地,耕田凿井同游西口之天。
▲忠义村西营门
而其他的一些机构,也渐渐的改成了满族的村落,曾经的守陵人也慢慢的成为了河北地区地道的农民。那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守陵人的生活:太妃衙门下人人都是爷
自从1730年泰陵修建成功,大批的满族三期八旗子弟,就被调过来看守皇家陵寝。清朝会根据官级的高低,每月给他们发放不同的俸禄。
比如说乾隆三年,官员每个月的俸禄是乾银28,000多两,每月米石4000余多石。如果官员家里面有妇人家属,还能分到一匹纱,两匹布。
子女上学费用全免,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碰到一些特殊情况,上面还会有赏银。什么是特殊情况?家里面有喜事,赏银十两,丧事八两。
另外正所谓一人得到鸡犬 *** ,除了这些当官的有赏赐之外,守陵的 *** 也会有。
每年到了冬季的时候, *** 们都会得到素纺丝一匹,毛青布5匹,棉花4斤,记住这还是赏的,不是发的工资。当时的守陵人的生活非常好,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平时主要负责打扫一下卫生,到时间举行祭祀就行了。
基本上就属于等于光吃不干,上面给的补贴还特别多,地位也比较高的差事。
守陵人的生活:工资发一半,活还得照干!
但是从咸丰年开始,这些人的工资就不能按时发放了。就算发放也只能给70%的俸银,剩下的30%给纱票。纱票买不了东西,所以对他们来说,只能算作是废纸。
俸禄发不了,守陵人的生活情况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咸丰七年八月份,守卫在这里的披甲兵硬闯衙门,只是为了粮饷的事情。
到了同治六年的时候,前面的70%也发不到了,只能发一半。这种糟糕的情况一直延续了光绪、宣统三个时期,前后加起来将近50年时间。
一直到1911年,宣统帝宣布退位,根据当时民国 *** 签订的“亲皇室优待条约”等各项规定,守陵人的工资都是由民国 *** 发放。但是和之前一样,也是发不全, *** 每年都会拖欠清皇室大量经费,更不用说这些守陵人的工资了。没有钱怎么办?只能砍伐周围的树木,卖给别人为生。
后来周围的树木都砍完了怎么办?架不住皇室陵墓地广人稀,因此很多守陵人会把土地租给那些大量搬迁过来的汉族人。
汉族人负责种地,满族人负责吃租钱。由于也是刚开始干地主这种生意,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收租。所以每次遇到水灾旱灾的时候,只能实行减租。
就算是这样,他们的生活依然很难维系,有的人甚至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去卖儿卖女。而且就算是收来的租金,也只能维持个四五个月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就要出去打工或者要饭了。
守陵人的生活:有地种,有饭吃,有奔头!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之前,解放战争之后,随着《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在第1次土改的基础上,平分了土地,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而这些大量占有土地的守陵人后裔,则是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最后忠义村的很多土地被没收或者是重新分配,因此守陵人后裔的土地面积大量减少。
另外在清算地主的时候,还要对忠义村的满族人要算两笔账。一方面是他们吃租金剥削人,另外一部分是他们也有人流落在外,也有被剥削的一面。
在解放之后,村民基本上都有了土地。但是很多满民养尊处优,不会种地,只好出去打工卖力气。有的人跑到北京拉洋车,聪明一点的到张家 *** 买卖。
后来在1958年之后,随着全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劳动力也按照军队编制,分成了班、排、联,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又有了大队的分法,忠义村通过抓阄的 *** 分成了两个生产队。村民们也开始进入了集体劳动,吃大锅饭的生活。
这个时候忠义村只不过是300多口人,一家也就是三五口的样子。和其他地区的生产队差不多,一般每个人劳动一天能够挣10个公分,也就是相当于人民币2分7厘5。到年终的时候,以粮食的方式进行结算。后来在1959年到1961年碰到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村民的生活又陷入苦境当中。特别是在1961年的时候,村子里面饿死了不少人。
到了70年代末期,人民公社化运动彻底废除,生产队得到解放,土地重新分配到了农户手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忠义村的情况有所好转。
1974年的时候,忠义村的村民又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使用化肥,粮食产量得到大幅提升。虽然忠义村的村民仍然分成两个大队,但是土地采用了新的分法。
在这之后忠义村就和其他地区的农民生活情况一样了,国家的几次改革,也全部都赶上了。如今忠义村又准备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经济收入。
在忠义村旁边有一个太妃陵,当地的村民都把这里称作是小绿陵。因为这里的建筑基本上都是绿色琉璃瓦,所以有了这个称号。根据村子里面的一些老人回忆,小绿陵虽然早已经不归属忠义村管辖,但是自从解放之后被县 *** 接管之后,仍然交给村里人来照看。
一般都是派一个人过去,有本来是忠义村的人,也有一些是从其他地方搬到忠义村的人。基本上都是光棍汉,家里面也比较穷,所以让他们来负责看护陵寝。
不过实际上并没有工资,唯独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小绿陵前面的空地上种点粮食。有些人还会放放羊,基本上可以解决生计问题。
这也算是继续延续着祖先的任务吧,不过现再过去,基本上已经很商业化了。
姚广孝有多厉害?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姚广孝的人生经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起明朝谋士,世人皆知刘伯温,但却不知朱棣手下还有一位僧人,计谋丝毫不输伯温,他在靖难之役中居首功,能够说,没他就没永乐朝。而这位对朱棣 *** 起着巨大作用的僧人,名叫姚广孝,法名道衍,世人称他为“黑衣宰相”或“妖僧”。从称呼上就能看出来,人们对于姚广孝的评价,是极为复杂的。
关于姚广孝早期的事迹,《明史·姚广孝传》里载:“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
通过这段记载,一个离经叛道的僧人形象其实已经出来了。姚广孝本来出身医学世家,后出家为僧,但他的老师,却是一位道士,而且他学的东西,是被正统视为旁门左道的阴阳术数之学。可见,姚广孝年轻时的思想,就已经十分不寻常。
当然,姚广孝一开始也没想 *** ,他想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早年姚广孝曾游览嵩山寺,相士袁珙见到姚广孝后惊讶道:“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明史·姚广孝传》)
这段话让姚广孝十分高兴,他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元朝僧人宰相刘秉忠那样的人。1375年(洪武八年),这个机会来了,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因极其精通儒学而被朱元璋召入京师。只是,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不是所有人都能复制的,这次入京,姚广孝没有被授为僧官,只获赐了僧衣。五年后,因其他人推荐,姚广孝这才入了天界寺,谋一僧职。
这期间,姚广孝通过举荐,又得以和燕王朱棣相见。这是两人之一次见面,但他们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姚广孝看出朱棣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所以他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朱棣欣然应允,姚广孝于是就成了燕王朱棣帐下的幕僚。在北平,姚广孝“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世人说姚广孝是一位妖僧,皆源于他怂恿朱棣 *** 一事。姚广孝和其他僧人确不一样,当他发现朱棣有反心时,他选择的,不是按耐住朱棣 *** 的心思,而是坚定朱棣靖难的决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年轻的皇帝听信大臣建议,实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等藩王相继获罪,有的诸侯王甚至被建文帝逼死。建文帝担心在军队中影响力甚大的朱棣 *** ,于是他一开始没有对朱棣动手,而是将朱棣身边的藩王一个个削掉。朱棣知道这是温水煮青蛙,建文帝迟早会对自己动手,更何况他朱棣本就是想要这个皇位的,这件事他比谁都清楚。
可毕竟是 *** ,一旦失败,全家人将无一幸免,自己也将被钉在耻辱柱上,死了都没办法见老爹朱元璋,所以朱棣左右为难起来。姚广孝见状,向朱棣陈明厉害,并劝他起兵。朱棣忧虑道:“民心向彼,奈何?”姚广孝斩钉截铁地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见朱棣还是纠结,姚广孝又找来相士袁珙和卜者金忠,让他们占卜,来测朱棣 *** 的凶吉。至于结果,显而易见,肯定是吉。朱棣见状,终下决心,准备起兵 *** 。
《明史》载:“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姚广孝不仅坚定了朱棣的决心,还亲自帮朱棣训练军马。
1399年(建文元年)六月,燕王朱棣起兵,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实则谋反。同年十月,朱棣袭取大宁,李隆景率领朝廷人马围攻空虚的北平。留守北平的姚广孝和朱高炽冷静应对,指挥守军数次击退李景隆的进攻,并在夜间派出军队与朱棣合击,击溃李景隆的军队。
后来,朱棣围攻济南三个月无法破城,大将张玉又在东昌战死。接连的失败让朱棣心生退意,他打算先稍作休整,但姚广孝却劝朱棣一鼓作气,继续进攻。朱棣听取姚广孝建议,直取京师,最终赢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朱棣称帝后,拜姚广孝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为姚,赐名广孝,这正是他名字的由来。在靖难之役中,让朱棣下定决心 *** 的是他,给朱棣练兵的是他,帮助朱棣在战略上赢得胜利的也是他,说姚广孝是靖难首功,一点都不夸张。明成祖朱棣对于这一点心知肚明,所以他对姚广孝十分尊敬,与他交谈从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他为少师。
朱棣曾多次劝姚广孝蓄发还俗,并要赐予他府邸、宫女等,但姚广孝一概不受。他只是居住在寺庙当中,上朝时穿朝服,退朝后就回到寺庙中穿上僧衣,所以世人皆称他为“黑衣宰相”。
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时,姚广孝一直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并教导太子儿子朱瞻基。朱瞻基良好的教育基础,正是姚广孝打下的。所以说,姚广孝对于仁宣之治,也是很有贡献的。
姚广孝一生中未曾找朱棣要过赏赐,但当他临死前,他却对朱棣开口,求他赦免僧人溥洽。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有传言说他知道建文帝在哪,但他始终不说,朱棣就把他关在牢里十多年。
朱棣对于建文死向来心狠手辣,但是由于姚广孝求情,朱棣就把溥洽给放了。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这位黑衣宰相,死后有着无上的哀荣,朱棣为他废朝两日,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以文臣身份入主明祖庙,姚广孝是明代唯一一人,足可见朱棣对于他的看重。
世人对于姚广孝的评价一直都很复杂,有许多人认为他身为僧人,劝人 *** ,导致靖难之役,生灵涂炭,罔顾好生之德,因而称他为“妖僧”。然而,从整个明朝的历史来看,姚广孝对于建立永乐朝,开创百年盛世,贡献是巨大的。正如李贽评价的那样:“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续藏书》)
传说雍正下葬因为没有头就换了一个金制的头?
相比于遭遇两次大规模盗墓的清东陵,雍正所在的清西陵并没有被盗的记载,考古专家也反复调查过雍正的泰陵,都确认没有被盗过。雍正遇刺被血滴子取走脑袋,而以金头下葬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甚至就连清宫后来的 *** 宫女中,都流传雍正爷死于刺杀的说法。
传说雍正下葬因为没有头就换了一个金制的头,是真的吗?
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突然登发出了这样的一条消息:雍正的泰陵在清理发掘之中,证实没有被盗,现在正在破土动工,金头之谜即将解开……
这条消息很快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人们在兴奋之余就是急切盼望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雍正金头之谜”得到彻底的澄清。雍正皇帝真的被侠女吕四娘刺死并拿走了脑袋吗?人们急切关注着泰陵地宫开启的一切消息。这则消息引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先生的高度重视,他了解到泰陵地宫并未被盗的事实后,经过谨慎详细的思考,向国家 *** 提出停止开启雍正帝泰陵地宫的建议,国家 *** 对此非常重视,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向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发出了停止发掘泰陵地宫的紧急通知。
夏鼐,字作铭,浙江省温州市人。生于清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10年2月7日)。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其中1956—1958年在北京市昌平县主持明代定陵的发掘。
4月11日,夏鼐先生亲临清西陵泰陵地宫发掘现场,仔细考察了发掘现场曾经有盗洞的泰陵发掘口后,再次重申了停止发掘的上级指示,泰陵已挖开的昔日洞口被堵上了,泰陵地宫中那种种的神秘再次被蒙上了往日的面纱,雍正皇帝金头之谜的揭开由于夏鼐先生的直接出面干预与人们擦肩而过。
从古至今,现世人对古代帝王陵其实都有一点比较矛盾的心理,既想保全这些陵墓,勿使其受到盗墓贼 *** ;另外一方面,又实在是心里发痒,很想一探究竟。
相传清西陵中的泰陵里的雍正下葬时根本没有头,在他的脖腔子上方摆着的是一个由黄金制成的假头。后来民国时期清西陵也受到很多盗墓贼的 *** 扰,有很多人推断雍正的陵墓被打开过,他的黄金头颅已经被别人盗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古学家通过现场实地考察,证明了雍正的陵墓并没有被打开过,也就是说,假如当年雍正下葬时的确是按上了假头,那么这个假头还应该安静地躺在泰陵地宫里,充当着雍正的门脸儿。
雍正的真头哪儿去啦?雍正啥时候一不小心给它弄丢了?到底是怎么丢失的呢?
这个问题有着一个固定套路的民间演绎,雍正的头,是被一个叫吕四 *** 人收藏走了,她当然不是收藏家,而是为了给家族报仇,暗杀了雍正,顺带把他的头割下带走了,所以说雍正遗留下来的尸体并不完整。
那么这个吕四 *** 家人到底与雍正有着怎样的仇恨呢?这件事情就说来话长了。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满族入主中原,然后才建立了国家,而我们历史上的统一王朝除了元朝和清朝都是 *** 统治。所以当时清朝建立国家后,许多 *** 心里不服,主张反清复明,这也就有了后来清朝前期的 *** ,当时的皇帝本着宁可错杀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杀了许多胆敢玩影射概念的人,这其中虽然有着许多的明朝末年的士人,但是也不乏许多无辜的平民百姓。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吕留良了,他就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吕四 *** 祖父。吕留良是前朝大儒,因为他的著作有一些排满思想,导致他的家族被诛杀,而吕四娘是唯一逃过这一劫的人。
民间传说里的吕四娘,随她的母亲在尼姑庵长大,后来她的母亲也被 *** ,吕四娘长大之后学成一身武艺,就悄悄地随着宫廷里的选拔秀女进了宫中,并没人清楚她的真实身份。为了给家族报仇,日夜在寻找着机会,想要刺杀雍正皇帝。
后来有一天,雍正在风流快活的时候,吕四娘出现在现场,手起刀落,切下了雍正的脑袋,卷回家祭奠家人去了。
这个民间传说,怎么说呢,出发点可以理解,但实际上的 *** 作性很小。
古代皇帝的贴身侍卫一大把,妃子去侍寝的时候也是要经过一番检查,怎么可能让她带那种凶器与皇上接近呢?
无风不起浪,之所以民间把雍正的脑袋给猜疑掉了,实在是因为雍正当年也的确是暴毙而死,不是善终,给民间故事会留足了想象空间。
从许多历史记载中可以发现,他们在描述雍正死的时候说的都是七窍流血。懂一点点医学的人都知道,到了七窍流血的地步,大多意味着中毒。
雍正到底为什么会中毒死亡呢?他身为一个国家皇帝,到底又有谁敢给雍正下毒呢?
这种脑洞有点低估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了,答案就是没有人敢也没有人能有机会给皇帝下毒,除了他自己,对啦,雍正就是自己把自己给毒死的。
这种让他毒发身亡的东西叫做丹药。
雍正晚期,为了调理身体亚健康状态,偏听偏信一些道士的法门,定期服用丹药,目的是为了向天再借五百年。
在小说《鬼吹灯》当中有一段故事,就是关于皇帝炼丹的。最近在电视剧当中也有上演,就是《怒晴湘西》。《怒晴湘西》的瓶山墓,原先就是皇帝炼丹的地方,之后被那元旦大将军改造成了自己的陵墓所在。从小说的描写和电视剧的展示当中,我们都看得出那皇帝为了炼丹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甚至用到了干尸这种让人呕吐的东西。
雍正皇帝对于炼丹事业称得上是十分痴迷,不仅自己吃,还经常规劝自己的朋友圈里身边的大臣吃,并以切实体验说服别人,“我吃了之后,效果很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你也吃吃!”
丹药这东西,通过现代的研究发现,当中含有大量的汞,铅,金,银等金属元素,这些东西对人体来说是有剧毒的。偶尔吃吃还好,长期服用之后,毒物自然而然会在体内累积,最终身体 *** ,造成了雍正的暴卒。
雍正的脑袋肯定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但,万幸的是,它应该还在原主人的身体上,在泰陵幽暗的地宫里呆着。
:吕四娘刺杀雍正的故事,是民间传说最广的。雍正皇帝到底有没有金头颅,看来也只有等到开棺材的时候才能知道了。
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
朱元璋晚年时大肆屠戮开国功臣,动辄抄家灭门,诛人三族,被其杀戮之人仅史册中有过记录的就高达数万。
而明朝开国之一谋士,才智媲美诸葛亮的刘伯温,则果然展现了其深谋远虑的眼光和非同一般的智慧,做出了如题所说这个决定,最终才在惊涛骇浪中保得刘氏一门安宁,子孙繁衍昌盛。
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为何暴起杀机屠戮功臣?刘伯温是否死于他之手?在刘伯温死前,为何不将他一身旷世奇学传给儿孙?他的后代后来又过得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走进六百多年前,一探这位传奇了数百年的明初奇人。
朱元璋
朱元璋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个多智近妖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未卜先知。
若问中国历史上何人能与这样的一个诸葛亮相提并论,唯有刘伯温。
刘伯温与诸葛亮,二者都是胸有韬略万千,神机妙算的军师;都有广为流传的未卜先知的民间故事;在后世也都流传着一本号称是他们本人所做的精准预言书,刘伯温的是《烧饼歌》,诸葛亮的是《马前课》,精准预言了未来千年间的历史大事。
而比起诸葛亮年少时的声名不显,历史上的刘伯温自小就是传奇。
他看书能七行俱下,不到12岁就考中秀才,是十里八乡出名的神童;
他13岁入府学,从师学习春秋经。其他人都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而他却默读两遍就背诵入流,还能精辟入理地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16岁就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晓,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无一不精;
所以有人夸赞说:“老刘家祖先是积了多大的德,才出了这么个孩子呀,此子必将光耀门楣!”
刘伯温48岁那一年,被朱元璋邀请到军中作为首席谋臣。
其后8年间,刘伯温为朱元璋的霸业筹划全局,将各路义军悉数消灭,最后再帮助朱元璋制定灭元方略,一统天下,居功至伟。
比起诸葛亮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刘伯温则是辅助朱元璋一统江山,所以民间就流传着一句话,叫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诸葛亮与刘伯温
诸葛亮与刘伯温
鸟尽弓藏,朱元璋的疑心病,最终演变成了明初的一系列惊涛骇浪。
1、朱元璋的疑心太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其实历史上所有开国皇帝几乎都有疑心重的毛病,因为一帮人跟着自己从无到有打下江山,其中难免有人功劳过大威胁皇权,当皇帝的就容易警惕和多疑。
但朱元璋疑心实在太重了,因为他是纯草根出身,骨子里还带着一点小农思想,缺乏安全感,就像一个乞丐突然发财了,总感觉旁边的人会觊觎他的财产。
所以为了让自己集权,朱元璋后来甚至都取消了宰相制度,宁愿苦点累点,也要亲自处理政务,将权力握在自己一人手中。
2、刘伯温是否死于朱元璋之手?
而若论明朝开国功臣中令朱元璋最忌惮的人,刘伯温必然名列榜首,因为他一身才学旷古绝今,一人足抵千军万马,得之可得天下。
刘伯温显然也知道这一点,于是他打算急流勇退,深藏功与名。
此前,明朝的之一任宰相,一开始就跟随朱元璋打江山并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善长,也明白伴君伴虎的道理,选择了辞官身退。
刘伯温推辞了朱元璋让代替李善长做宰相的提议,上书朱元璋表示也要辞官归隐。朱元璋同意了,随后另选了胡惟庸做宰相。
胡惟庸
胡惟庸
可是,像刘伯温这种人哪怕是归隐了也总会被人记得。因为他之前说话得罪过新任宰相胡惟庸,一直都被胡惟庸怀恨在心,所以胡惟庸找了个机会,给朱元璋说刘伯温在家乡找了块有王气的墓地,准备埋骨于此。
朱元璋本身就对刘伯温的才智非常忌惮,现在听说他还给自己找了块有王气的墓地,这是想让他子孙当皇帝的节奏呀。
就这样,朱元璋疑心更重,对刘伯温更加防范,还直接剥夺了他的俸禄,丝毫不顾多年君臣之谊。
刘伯温深谙朱元璋多疑的性格,照此下去,朱元璋很可能会对他下手,甚至祸及家人。于是他准备进京与朱元璋推心置腹地交谈一次。
刘伯温进京没多久就感染了风寒,朱元璋闻讯后便派胡惟庸带着御医来给他看病。这个就非常耐人寻味了,朱元璋明知胡刘二人有无可化解的矛盾,一个小小风寒还偏要派胡惟庸带着御医来,也不怕刘伯温看到他后更加重了病情?
果然,刘伯温服下御医开的药就腹痛不止,不久后他抱病去见朱元璋,给朱元璋说了这个事情,不想朱元璋只轻描淡写地敷衍了几句。
于是,心寒不已的刘伯温在他人护送下返回了家乡,不久后便病重西去。临死前,刘伯温做了一系列安排,正是其中的几个决定让他一门在后来的惊涛骇浪中得以保全,这点我们在下文细说。
史料中虽然对刘伯温的死因记载得模棱两可,但隐隐让人感到,其实朱元璋很可能才是害死他的幕后黑手。而胡惟庸与刘仅因一句话而结怨,并无生死之仇,顺手构陷一下可以,但犯不着上手取人性命,何况刘伯温还是朱元璋的之一谋士,开国大功臣。
3、朱元璋的疑心,终酿成一场史上更大规模、最残酷的屠戮功臣的腥风血雨。
刘伯温或许应该庆幸他去世得早吧,就在他去世五年后,随着朱元璋的年纪愈大,疑心越来越重,一场轰轰烈烈的大 *** 也随之开启,将明朝开国功臣杀戮了大半以上。
首先被杀的,便是宰相胡惟庸,被诛三族。
并且朱元璋还将胡惟庸案不断做大,一直延续了十年,就以勾连胡惟庸谋反为由,诛了数十个王公贵族、开国功臣的三族,前后多达三万多人被株连,其中就包括之一任宰相李善长及其家族。
继胡惟庸之后被杀的,便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军蓝玉。借口蓝玉谋反,并以此为契机,朱元璋不仅灭了蓝玉满门,还将被封侯拜将的武人集团杀得心惊胆寒,受此案株连的人,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多人。
一年后,在朱元璋死前的第四年,他又灭门了多位国公、侯爷。至此,这次堪称史上更大规模的功臣屠戮事件终于落下帷幕。
朱元璋杀功臣的本意,其实是为了集权,为了他所立的皇太孙朱允炆能坐稳皇位。不料,就因为开国功臣被大量 *** ,导致几年后朱允炆做皇帝时,燕王朱棣起兵 *** ,朱允炆手下甚至没有可派之将,败得毫无悬念。
刘伯温死前做了什么决定?是怎样让子孙得以保全的?
当时,刘伯温吃下胡惟庸带来的御医开的药后就一 *** ,告诉朱元璋后,朱也只轻描淡写地敷衍他几句,心寒不已的刘伯温便颓然回到了家乡。
随后,刘伯温的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到了弥留之际。临终前,他叫来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然后嘱咐他们,让子孙后代都不要踏入仕途,如此可保刘氏繁衍昌盛,并且刘家获朱元璋赐封的世袭爵位诚意伯方可能一直传承。
同时,刘伯温还告诫两个儿子,他已将自己毕生所学写成了一本《百战奇谋》兵书,但不会将这本秘笈传与他们,让他们自己也不要学,因为他二人才智不足,才不配位,不足以承受这样的旷世奇学,如果勉强去学,反而徒惹祸害,倒不如平凡度过此生。
随后刘伯温又说,当今圣上多疑,就算献上《百战奇谋》,刘家兄弟也难免会受到猜疑,以为刘伯温可能还会给两个儿子留了一手。倒不如把书一把火烧掉,如此可保刘氏一门安宁。
果然,当朱元璋知晓刘伯温死讯后,就立即派胡惟庸前往吊唁,而更深层次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刘伯温所著的兵书。
刘家兄弟对胡惟庸坦言告知,说《百战奇谋》已经被家父焚毁得一干二净,只剩一封给朱元璋的亲笔信和另一著作《郁离子》。
朱元璋见到刘伯温的遗物,只见没有兵书,只有一本类似日志笔记的《郁离子》,就随手将《郁离子》丢在一旁。
朱元璋又拆开刘伯温的遗信,信中大意说,臣创作《百战奇谋》,是为了帮助陛下打江山,如今江山已定,天下太平,也就用不上了,未免此书在后世流落至奸佞之手,所以已把它毁掉以绝后患,而那本《郁离子》是臣的日常创作手稿,特奉上以留纪念。
这样,朱元璋就更加寝食难安了,他深知《百战奇谋》是刘伯温的毕生心血,怎会甘心烧毁?到底是否传给了刘氏兄弟?或者埋在刘宅底下?
于是朱元璋再派胡惟庸仔细查问刘家人,又说刘伯温功大,要为其把府邸建成墓园诚意伯府,以风光大葬,借此机会对刘家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大搜查。
结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却始终不能发现《百战奇谋》的踪迹,朱元璋只得悻悻作罢。
随后,刘家人逐渐淡出官场,随着时间的推移,《百战奇谋》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渐渐变淡,刘伯温的光芒也渐渐模糊,刘氏一门才在几年后的朱元璋发起的功臣大清洗中,得以保全。
而《百战奇谋》到底去哪里了?真的被刘伯温烧毁了吗?当然不是。
两百多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在皇宫杂物中发现了他的偶像刘伯温手书的《郁离子》。于是李自成欣喜异常,细心翻阅郁离子,由于年代久远,书页多有残破,竟无意中发现页内还有页,而内藏的另一本书,就是失传的《百战奇谋》。
关于刘伯温的子孙后代们,除两个儿子刘琏刘璟非正常死亡外,其余都平平安安,繁衍昌盛。
不知是否为了寻找《百战奇谋》,刘伯温的长子刘琏在刘伯温去世四年后,被胡惟庸一人 *** 坠井而死。
刘伯温的次子刘璟,遵循父亲不入仕途的训诫,辞官归隐故里。却不料因为实在太优秀,明成祖朱棣 *** 登基后,非要逼他去做官,并为此软硬兼施,最后还把刘璟关进大牢,不做官就坐牢。不料刘璟宁死不从,在牢狱里用发辫自缢了。
朱元璋当时酬功,赐了刘伯温称号“诚意伯”的世袭伯爵爵位。刘伯温去世后,朝廷一直没有让刘家袭封爵位。直到刘伯温长子刘琏去世后,刘琏的儿子刘廌才袭封为二代诚意伯。可是刘廌这个诚意伯仅做了一年就因个小事而获罪,被朱元璋直接撤回了刘家的世袭爵位封号。
直到100多年后,到了嘉靖年间,刘家诚意伯的爵位才被嘉靖皇帝重新让其袭封,此后世袭传承,一直到明朝灭亡。
刘伯温是今天的浙江温州文成县人,所以他的后人多在温州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子孙繁衍昌盛,到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异常庞大的家族,以温州为中心向全国各地发展,甚至已蔓延到了国外。每年祭祖的时候,从国内国外赶回来的人多达数万,其中还不乏各种企业家、艺术家、科学家。
刘伯温后人宗亲联谊会
刘伯温后人宗亲联谊会
如此繁荣昌盛的一个大家族,再看明初那些将军、宰相,或者爵位还在刘伯温之上的开国功臣们,却早就灰飞烟灭了,仅在史料上留下几行苍白的文字。
一个人在获得成功时,如果想要获取更大的成功,得到更多更高的财富和地位并不困难;
最难的是,当他在功成名就时,能有从意气风发中清醒、从辉煌中趋于平淡的勇气和魄力。
而这一点,才是最难也是最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