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偷风水_坟墓有鼠窝是什么原因

admin03-1113

怎么偷风水,坟墓有鼠窝是什么原因?

坟墓有老鼠窝是什么原因?

在风水学中,如果坟墓有老鼠洞,那么其实是从另外一方面证明了此地为暖地。

坟墓有老鼠洞风水也说明后代人这段的运气不好。

就象住家一样,运气不好的时候,老鼠就喜欢往家钻,运气好的时候老鼠都不敢进屋。

坟墓有老鼠洞往往预示破财,坟墓后边有老鼠洞伤害子孙的运势,对后代不利,必须去除鼠洞,堵塞漏洞,修整坟墓。

怎么偷风水_坟墓有鼠窝是什么原因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自然人的更好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并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仅将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理解为儒家一家之言,显然有失偏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为主干的,以“道”、“佛”为两翼的三维结构。三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也使中国人特有的整体性、适度与执中、对立与统一、直觉与体悟、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逐渐稳固并传承下来。同样,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也不能局限于仅仅将其视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救世哲学,而还应该立足于时代,思考其对现 *** 性思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关键词:

“天人合一”;三维解读;思维方式;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5004506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包涵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着古人追求、实现理想的价值目标,以至于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当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反思这一古老命题,试图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去寻求“救世之道” 。“当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可能直接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问题。但是,‘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一种思维模式,认为不能把‘天’、‘人’分成两截,而应把‘天’、‘人’看成是相即不离的一体,‘天’和‘人’存在着内在的相通关系,无疑会对从哲学思想上为解决‘天’、‘人’关系、解决当前存在的严重‘生态’问题提供一有积极意义的合理思路。”[1]诚然,“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然而,“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向、价值观念、修养境界、审美追求、伦理道德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它不仅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更体现为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把它仅仅停留在现代意义的理解上,那就远不能全面把握“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从思维方式角度来审视,才是其博大、传承至今的原因之所在;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探析“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更能体现其现代价值和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三维解读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仅仅将“天人合一”思想理解为儒家一家之言,显然是不全面的。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维结构是以“儒”为主干的,但是其三维结构的两翼——“道”、“佛”也对“天人合一”思想作了不同的解释。全面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就应该联系“儒”、“道”、“佛”对它不同的解释,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把神看成是天地一切的主宰,凡事求卜,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蒙昧崇拜人神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学派建立了各自的天人观,其中,儒家学派的天人观构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脉。《孟子·尽心上》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更加着重的是人性,人性是以天为本的。在这里,孟子不仅把道德赋予天,而且还以道德之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根本依据。有如《孟子》所云“尽心、养性、修身”以至“事天、立命者”;《中庸》所云“尽其性”以至“与天地参”。到了汉代,董仲舒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天人感应”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他在《春秋繁露·阳明义》中所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到了宋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维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进一步成熟,虽然宋明理学“天人合一”思想和张载“天人合一”观都源自于孟子的天人观,但是他们以及“二程”的理论都对孟子和董仲舒的“天人”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是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并且将博爱思想引入其中,在此基础上肯定了天道与人道的同一。朱熹又将天理、人欲发展到极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

纵观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儒家的核心概念和所追求的境域意蕴深远。“天人合一”的“天”可以归纳为:“一指更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更高原理。”[2]显然,儒家的“天”具有道德的含义,也就是道德之天。“合一”也就是“统一”,是指双方相互联系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当然“合”不是简单的“天”、“人”相加,而是一种整体的概念,或者是超越这种简单相加之和。

道家在论述“天人合一”思想时更加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统一。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道家思想中的“天”不像儒家包含强烈的人伦道德的色彩,它指的就是万物之自然,着重的是“无为”,即贬抑人为,着重不要以人灭天,要“无为而治”,即听任万物之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在道家看来,“道”就是更高的法则和原则,人能顺应“道”,顺应万物之自然就是无为。他要求人们放下一切私欲,做到一切皆顺其自然。《庄子·齐物论》中主张“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在道家看来,人即是自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他们还着重要通过修炼的 *** 使人的“精气神”与宇宙的“精气神”相互沟通和融合,达到天人合一。可见道家的“天人合一”更多地在于着重人的精神境界,道家的“天人合一”也同时具有了深厚的审美意蕴在其中。

中国化的佛教也讲与宇宙融通,但是,其思想与儒、道有明显不同。“佛家期于‘成佛’,儒家期于‘成己’,亦曰‘成己、成物’,亦即后世俗语所云‘作人’。”[3]儒家讲“天”的时候从不离开人,其根本的立足点和最终的归结都在人身上。而佛家则完全相反,佛教的“天”是与人的世界相对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完全没有人世间一切苦难的清净境界,佛家讲的“天”总是超越人的立场,不会归结到人自身,而是归结到成佛——脱离人世苦难的清净极乐世界。如果说儒家讲“天”是为了积极的入世,那么佛家讲“天”则完全为了要慎行于当世,是一种立足当世以求出世或者消极地入世的人生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的这种思想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生活,也否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价值。按照佛教的观点,世间皆苦,生活是痛苦,而且整个人生就是痛苦,甚至生命或存在本身就是痛苦。人生要摆脱这些痛苦,必须超越“三界”,立足于当世,在人间修行,这样才能按照功德大小进入天国,达到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完全是与现实对立的,是一切皆空的功德大圆满的“天人合一”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在一条主线的基础上,涵盖了很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尽管儒、道、佛对“天人合一”思想都做了不同的解释,但是,不同的时代所具有的丰富内涵长期沉淀下来成为文化的传统特色,综合儒、道、佛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的思辨色彩更加浓厚,这种古人看待人与天之间关系的基本态度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文化问题,体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不同的文明形态,其实就是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凝结。”[4]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特色,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随着文化的沉淀,形成相对稳固的思维模式。反过来,这种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又会对民族文化的塑构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而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也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和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一)整体性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模式。古人提出了天、地、人合为一体,不可分离的生存境域,并由此提出人的价值目标也是注重整体的。在古代社会,由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模糊的,由模糊产生整体的印象,导致人们习惯于整体的直觉和感性的推理,所以必然从模糊的整体上来把握世界。尽管这种模糊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但是它把世界理解成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整体,也蕴 *** 朴素的辩证思想。“天人合一”就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追求天与人的合一,如有学者指出:“在传统哲学中,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道家倾向于把人自然化,儒家倾向于把自然人化,但他们都认为,人和自然是一气相通的。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观念反映在思维中就形成了整体性思维的特征。”[5]这种整体性思维看到了天地万物存在的相互联系,看到了“合”是万物存在的法则,并要求人们按照这种法则行事,由此形成“天人合一”。从宏观上看到事物的联系,把握其整体性,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有积极作用,这种从宏观整体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维方式无疑也有其合理性,但是与西方的“主客二分”原则相比有其明显的缺陷,其主要表现为因片面着重整体性、全面性所导致的模糊性与笼统性,以致对事物的多样性、具体的个性差异的把握显得无能为力,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整体性思维方式有其积极的合理因素,但是,同时应该注重与“主客二分”原则合一,由此促进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转型,进而形成新的思维格局。

(二)适度、执中的思维方式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齐焉。”这里的“中”是指无所谓“过分”或“不及”,也就是适度、执中的意思,由“中”到“和”或“合”,“和”来自“中”,“中”是“和”所必需。同样,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也暗含了一种顺其自然的不超越、不违背的适度原则。而佛教的人世间皆苦,主张在世间修行逐渐“顿悟”,从而脱离苦海的消极的入世思想中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度”的原则,这里的“顿悟”就需要达到某种“度”才能实现。综合儒、道、佛天人观,它们的“天人合一”都是通过“度”来达到“合一”的,适度、执中虽然在《中庸》中得到更多的阐释,但是,“天人合一”本身也正是适度、执中的结果,适度、执中是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天人合一”思想体现着更多的适度、执中的思维方式。

(三)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

虽然“天人合一”思想着重“主客合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天人合一”完全否认了“主客二分”,只不过这种“合一”是在“二分”的基础上的“合一”。无论是儒家的天、地、人,还是道家的“道”与“自然”,或是佛教的“人世”与“西方极乐世界”,很显然,它们已将人、天、地首先区分开来,只不过这种区分显得直观和浅显。由此,从认识论角度看,“主客二分”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应有之义,“天人合一”内在地包含了“主客二分”。但是这种直观和浅显的“主客二分”只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而不是归宿,“主客合一”才是“天人合一”的最终归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的思维方式也包 *** 朴素的辩证思维因素,同样,“天人合一”思想以整体性思维方式和以运动、变化、发展的方式来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也包 *** 朴素的辩证思维因素,只不过由于某种缺陷的制约,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这种辩证思维没有进一步发展起来。比如《老子》中的“道”即规律之意,它既是世界统一的原理,又是世界的发展原理,同时这个更高的哲学范畴的“道”是不变的,因而是静止的,由此又引出了静生动的结论。又如《道德经》中说:“道乃久”,“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同样,大量的佛教教义,比如“三谛”中“一切种智”所着重的“既看到事物之别相,又看到事物之总相”[6]以及“三界唯心”思想中的某些理性思维都蕴 *** 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这为佛家思想的发展和认识“人”与“天”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尽管佛家讲的“天”往往被认为是其后世,但是达到这种解脱却要致力于世间,以在世间达到实质上的变革来使这一矛盾得到解决。由此,如果说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够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渊源。因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没有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千年以来一直昭示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而正是由于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才在后世哲学那里产生着深远影响。

(四)直觉与体悟思维方式

直觉与体悟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传统思维始终。直觉是“主体自身通过潜意识的活动,对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并跃过严格逻辑证明而产生的突发式直接把握客体对象的思维过程”[7]。中国化佛教里的“观”、“照”、“证”、“悟”就是一种直觉思维方式。体悟也是指越过逻辑思维,凭借经验和知识,领悟认知事物的思维过程。中国古代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蕴义大多要靠直觉和体悟来体味,如果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一种直觉思维景象或意境,那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中有真意”就是一种体悟到的结果。尽管直觉与体悟思维方式伴随着人类早期的劳动与实践而产生,但是,正是这种思维方式构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天人合一”思想又使其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升华,以至于“天人合一”思想乃至于中国传统思维都以直觉和体悟为主要特征。古人对“天”、“人”的认识都具有直觉和体悟的因素,也就是说人们依靠经验和知识,借助于模糊性思维或非逻辑证明的直觉和体悟,从总体或整体上把握对象,领会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达到主体客体的融合,从而构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框架,反过来,“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又使直觉、体悟思维方式进一步得到稳固,以至于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并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直觉与体悟思维方式的发展使得它的缺陷日益暴露,而正是这些缺陷呼唤并促使理性思辨的出现与发展来弥补其缺陷和不足。 (五)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

无论儒、道、佛的天人观是怎样达到“天人合一”的,它们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在认识了天、地、人关系的基础上达到的“合一”。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就是自然(即天、地、人)规律,“知天命”就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孟子·尽心上》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将对人自身的认识和对自然的认识统一在一起。《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从中不难看出老子认为人与自然本是同根,但是它们又各自具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也就是各行其“道”。佛教认为人世间皆苦,要达到“合一”就要在人世间修行,这种不脱离人世而最终达到的“顿悟”的境界,很明显就是一种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统一过程。长期以来,这种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指导着中国人在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时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并作出选择。

三、“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也能够说是中国人思想的基本模式。中国人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甚至审美观,都是建立在这种天与人的和谐的基础之上。现代人在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时候,大多是阐述其人与自然和谐方面的内容,并试图以此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这当然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切入点。但是,正如学者指出:“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从‘天人合一’开始的。”[8]仅从当今生态危机的角度来挖掘“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就好比仅从儒家一家之言来理解其涵义一样,难免具有片面性。紧跟时代,结合中国实际来审视“天人合一”思想,其现代价值和意义更强。

(一)“天人合一”思想是现 *** 性思辨的发展源点

尽管中国传统思维体现了中国特有的直觉和体悟的思维方式,但是这种具有模糊性的混沌的、对事物整体性的把握为主要形式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完全遏制或否定理性思辨的产生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表现为理论思维和生活、实践思维两个层面,两个层面相辅相成,但是,这种受制于理论思维的生活、实践思维仍然习惯于从整体角度来把握万物,而这种无序的思维着重整体性、全面性所导致的缺陷又急切呼唤着对事物的多样性、具体的个性差异的把握,从而达到“人”与“天”的融合。也就是说,“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整体性思维的深处蕴 *** 理性思辨的潜能,从而导致从整体性上把握世界的同时,又促使其以运动、变化、发展的方式来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比如老子的“道”既是世界统一的原理,又是世界的发展原理,还是静生动的结论,即把世界看成一个联系、变化、发展的整体。同样,佛教教义“三谛”中认为的“事物之别相”、“万法之变化”尽管有浓厚的唯心色彩,但是都孕育着简单的思辨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思想不仅体现着中国特有的思维模式,而且也促进了理性思辨的形成和发展,并促使其与传统的整体性模糊性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形成互补,共同促进现代思维方式的发展。

(二)“天人合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根本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文化根基。“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整体性思维,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适度、执中,直觉与体悟的传统思维方式无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基础。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朴素的辩证思维成为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哲学基础和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时,还赋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民族特色。这种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反过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这种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会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并随着时代的进步拥有更科学的内涵。

(三)“天人合一”思想是和谐社会的认识之源

当今的生态环境危机往往促使人们试图从“天人合一”思想中寻求救世的理论依据。人与自然和谐,顺应自然当然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纵观“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伦、道德、义理、博爱、友善的精神,正是这些精神构成了“天人合一”思想丰富深切的内涵。千年来,这些精神以文化的形式深深沉淀、传承下来,进而稳固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富有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可以从“天人合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中找到渊源,从这个层面上讲,“天人合一”思想的“合一”与和谐社会的“和谐”不是简单的统一,而应该是社会的和谐广泛地包 *** 人伦、道德、义理、博爱、友善,甚至更多的丰富内涵,“天人合一”思想是和谐社会的认识之源,并将“天人合一”的精神结合于时代,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

(四)“天人合一”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

从表面看,“天人合一”思想着重的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从深层次看,即说明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这就要求人要遵循顺应自然之道,即规律,才能达到二者“合一”。老子说的“道法自然”以及《孟子》所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等,都有“可行”、“适时”的要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这种不违自然之道的“合一”也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这样才能有所生存和发展,这种“合一”本身就包 *** 对适度的持久性和连续性状态的追求,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所要求和着重的。更进一步而言,如何不违自然之道,如何保持持久连续的“合一”便是当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基于当今科学技术的水平上的一种更为主动积极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如果说“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人被动地顺应自然的一种简单的发展思想或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够说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原则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积极的科学的发展模式。从这一层面来讲,“天人合一”的目的和归宿,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与“天人合一”思想在理论上是相通的,它们都认同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人的生存、发展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紧密相关。能够说,“天人合一”思想至今仍对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可持续发展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参考文献:

[1]汤一介.论“天人合一”[J].中国哲学史,2005(2):712.

[2]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18.

[3]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9.

[4]干春松.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五大主题[J].新东方,2010(72):69.

[5]江东.对非逻辑思维方式的哲学反思[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5761.

[6]聂琴.天人之际——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12.

[7]陈江风.天人合一:观念与华夏文化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214215.

[8]张辉,侯翠瑛.现代视角下“天人合一”哲学思想[J].前沿,2010(12):4749.

康熙为何要把自己的陵寝建在深水潭里?

导语:中国古代的帝王一考虑“身后事”时,一般都很庄重认真,很多君主都选择了风水极佳的宝地,以期死后依然能富贵永存,权力永存。也正是因为这样,帝王墓都是山清水秀的福地。然而,在清朝有一位皇帝却把自己的陵寝选择建在了大水坑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 *** (郑氏 *** )、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景陵

景陵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的陵寝,位于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东陵之东稍南二里许。始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二十年(1681年)二月营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创了先葬皇后,地宫门不关闭,以待皇帝的先例。

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一同奉安入景陵地宫,地宫门未关闭;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 *** 孝懿皇后奉安入景陵地宫,地宫门未关闭;

《皇朝文献通考》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殡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于景陵地宫,掩闭地宫。

《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景陵在昌瑞山,孝东陵之东。孝诚仁皇后合葬,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祔葬,敬敏皇贵妃(雍正元年追封皇贵妃,连升两级)从葬。

那么所谓的将陵寝建在深水潭里是何缘由?

1945年,清东陵附近盘踞着一伙土匪,土匪头子人称“刀疤张”,纠集300余人,参照1928年7月“东陵大盗”事件的做法,用火药炸开了康熙的景陵陵寝地宫入口,带着刀、斧、钎等工具,将康熙及四后一妃(孝诚皇后、仁孝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敬敏皇贵妃)的棺椁劈开,并将所有骸骨拖出棺外,弃于地上。随后,将地宫内的陪葬的珍宝席卷一空。

由于夫妻合葬的原因,其实给皇后修建陵墓那也是给皇帝修建陵墓,所以马虎不得,而且还不能让皇后的棺椁停放时间太长。

主办:工部、礼部,历时一年多才找到了风水绝佳之地,当然在选址方面,康熙帝是有条件限制的,那就是子随父葬,要葬在顺治帝附近,这就省却了官员们很多气力,好歹有个范围,就象考试划重点一样,如果不是这样,一年多还真未必找得到。

这一下雨,雨水就倒灌进了地宫里边,这时间久了,地宫里满是积水。1952年的时候,这专家带着人下去一趟,发现这地宫里全是水,两米多深,这得游泳进去才成,而且瞅了瞅这地方已经不具备考古价值了,所以就退了出来,捎带手就把这地宫的大门给关了。从而以讹传讹,成了地宫是故意建在深水潭中了。

:所以说,这康熙帝也并不是故意把陵寝建在所谓的深水潭中,而是经过盗墓贼的光顾后,经年累月被雨水灌溉进去导致了地宫被淹,无数奇珍异宝被扫荡一空不说,康熙和4位皇后的遗骸被盗墓贼从棺椁里抛出来,散落在地沟里,惨不忍睹。

历代的墓葬都是如何防盗墓的?

1、疑冢

设立很多假的坟墓,只有一个是真的,盗墓贼自己去找吧。史上最著名的疑冢莫过于曹 *** 。《三国演义》:曹 *** 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曹 *** 自己就是个专业的盗墓贼,自然担心自己的墓被盗。而这七十二疑冢虽然不是正史记载,却足以反映疑冢在防盗界的地位。

2、葬而不坟

这个相当低调,比疑冢更绝。据说成吉思汗死后,先在下葬地点杀一头小骆驼,下葬后用三万匹马在一定范围内奔跑践踏,使地面没有任何痕迹。次年祭祀时牵母骆驼,母骆驼闻到小骆驼的血便会哀鸣流泪,以此确定下葬地点,而盗墓贼根本无计可施。

3、吊石

在墓道隐蔽处固定滑轮,将巨石吊起。墓道铺上翘板,索链由石板而下,通过滑轮连接翘板,中间有挂钩和脱钩相接。一旦盗墓贼踩中踏板触发机关,巨石就会落下将其拍死。

4、积沙

积沙墓俗称流沙墓。造墓时,先将棺椁定位,而后回填炒干的细沙,堆填至一定厚度之后再覆盖普通泥土并夯实加固。这种防盗措施让盗墓贼非常头疼,因为干沙流动性极强,若强行打洞盗墓则有被 *** 的风险。

5、翻板

在墓道中预先挖好陷阱,陷阱底部设置刀、削尖的竹木等利器,陷阱上覆木板,木板可绕中间的轴旋转。盗墓贼一旦踩上木板,一脚踏空掉入陷阱,开膛破肚必死无疑。

6、铜墙铁壁

简单粗暴,将坟墓建结实,让盗墓贼无法打开。武则天与李治合葬墓乾陵,其墓道与墓室用石条填砌,石条之间用铁拴板拴拉,每3层上下用铁棍穿联,而且在石头上凿有倒梯形的洞,化铁成汁,浇塞石上的榫洞,使石块牢牢地连成一体。张士诚母亲的坟墓,用三合土、泥沙浆、碎石等浇筑十几层。考古工作者动用了大型机械才挖开,而古代没有大型机械,更不敢明目张胆地挖,碰到这种良心工程只能铩羽而归。

7、剧毒

古代防止盗墓最常用的毒就是水银。,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根据考古调查,秦始皇陵地区越往地下汞含量越高。

8、机弩

司马迁著《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一旦盗墓贼触发机关,就会遭到射击。

9、 伏火

《汉旧仪》记载:“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可见伏火和积沙、机弩等都是古代常见防盗措施。长沙马王堆1号墓就曾出现“伏火”。不过有人认为,伏火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并非墓主有意为之,而是目中的有机物在密闭环境中腐烂,产生沼气,遇火即燃,就是所谓的伏火。

参考文献

1付丽丽:《古代墓葬防盗有高招》,《第二看台》,2017年。

2崔逸:《古代墓葬的防盗》,《京城茶座》,2000年第10期。

3米斯恬:《防盗亦有道——探秘古墓中的那些机关》,《奥秘世界》。

儒释道哪个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儒释道的文化确实是中华文化源头的中期方面,但不是最初的文化源头和起源,想要探究中华文化起源还需要再往前一点历史时间去看华夏的文化思想传承。

就个人的理解和朋友们聊一聊,中华文化的初步起源,浅见请见谅!

上古三皇“伏羲”创“八卦”,预测占卜学为中华文化起源的最初萌芽。

上古三皇治世时期的天皇“伏羲”,前人对天地自然的认知和造化,排洛河阵图创立了“伏羲八卦图”,根据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和特性,将阴 *** 理、社会进化、生产经验包含于八卦卦义之中,是华夏族群最早的预测定位学。

“伏羲八卦”里面包括了修德养性、安民理政的修身治国之道,协和自然、卫护人类的建筑风水学的规律,还有舞刀弄棒、退敌报国、强身健体的武术远古理论,辅以动植物入药来滋阴壮阳,从而达到身心和谐、保护人类健康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等等。

上古华夏族人以“八卦”的最关键的功能就是预测事物的发展和保证生存的目的,所有思想和文化都是为了读懂和定位环境信息,为未来生存给予预测性的指导和应对,华夏文化的起源萌芽都是以认知世界预测和把握未来开始的,这也是后世道家、儒家思想文化的最初起源。

怎么偷风水_坟墓有鼠窝是什么原因

夏商周时先辈高德大才前人智慧,开创《易经》阐述天地至理。

在夏商周的奴隶制社会时代,华夏族群的先辈高德大才,经过前人的思想智慧,开创了《易经》,是华夏族群最古老的辩证法哲学思想,并以此以人道思想精神结合自然来阐述天地至理,中华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开始逐步进入发展壮大的阶段。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切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分为《连山》、《归藏》、《周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剩下《周易》流传于世。

《易经》是儒释道三派文化的最初起源,还是以“卜卦”来预测和阐明外在事物,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道"。

怎么偷风水_坟墓有鼠窝是什么原因

道儒释三家对前人思想进行整合和分化,从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起源。

道家以老子代代表,结合前人思想和认知,进一步阐述天地之道的哲学思想,以后经“庄周”“鬼谷子”等等先贤整合和分化,从而形成“道家”的文化思想和学说。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结合《周易》和老子道家思想,进一步阐述人道的哲学思想,以后经过孔子弟子著书、“孟子”“王阳明”等等先贤的完善和推陈出新,从而形成儒家思想完备的哲学理论和思想。

释家是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华后,经过“达摩”“六祖慧能”等等高僧的传播和结合华夏本土文化思想,释家主要解决人心欲望的问题,经过后世的深度结合,最终形成了释家的思想文化传承。

道儒释三家经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播,最终形成中华文化的独特文化思想和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和精神传承。

道儒释三家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起源部分,但并不是最初的起源萌芽,中华文化的起源萌芽要追溯到上古华夏文明的开始,从上古三皇的天皇“伏羲”的“八卦”到夏商周代的《易经》,这个预测学的文化思想才是中华文化的最初起源萌芽。

我是“@荆棘皇冠1983”,一个迷途中寻找心灵灯光的行者,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道光,点亮自己的同时点亮他人,大家可以多交流学习,共同进步,请点赞加关注,谢谢!

网友评论

关注我,为您分享通俗易懂的易学知识,免费测算服务!

微信公众号:煜阳君

微信:yuyangsyi

在线测算
侧栏广告位

八字测财运



八字测爱情



八字测事业



给宝宝起个好名字



八字测爱情运



八字测情感



八字测情感



八字看你有桃花吗



八字看你的爱情



八字看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