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风水_曲阜三孔历史典故

admin02-1642

孔子像风水,曲阜三孔历史典故?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 *** 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2007年5月8日,济宁市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经国家 *** 正式批准为国家5 *** 旅游景区。

曲阜三孔

孔庙

孔庙是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19年)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他死后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庙,每年祭祀。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对孔子也不断追溢加封,同时扩大祭祀他的寺庙,孔庙的规模也越修越大。

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大约218333.33平方米〕,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前三进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或牌坊。第四进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阁奎文阁,其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第七进院落中有“杏坛”,据说是孔子生前讲学处。孔庙的主殿大成殿高 31.89米,宽 54米,进深 34米。廊下有 28根云龙古柱,每根柱子都用整块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手法雕成双龙对舞,衬以云朵、山石、涛波,造型优美生动,是罕见的艺术瑰宝。

奎文阁是三层木结构的阁楼,飞檐斗拱,造型庄严,为国内少见。孔庙内有孔子塑像,13座碑亭、53块巨碑,还有以孔子一生经历为题材石刻的120块《圣迹图》。现还陈列了汉魏以来的碑刻800多块,连同孔庙内原有的1200多块,共计2100多块,形成了我国又一碑林。 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孔府

孔庙的东侧是孔府,也称对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的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事务。庭院公东、中、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客厅院,中路则是主体建筑,其前院为官衙,后院为住宅。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可称园林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府藏有大量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都极其珍贵。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之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 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升,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林

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多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占地3000亩,四周建筑墙环绕,园内古木参天,茂密幽深。密林深处还有孔子墓及历代兴建的楼、亭、坊、殿及大小碑碣石雕。孔林内柏桧夹道,进人孔林要经过 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被封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 *** 0年,内有坟冢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问之久,墓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1994年,曲阜三孔 被 *** 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坐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我国更大的祭孔要地。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所,“御碑亭”13座。游览孔庙应着重游览中轴线上的奎文阁、十三碑亭、杏坛、大成殿及其庑的历代碑刻。

孔庙的主体建筑为大成殿。殿阔45.78米,深24.89米,殿高24.8米,殿基占地1836平方米,金碧辉煌,是我国现存巨大的古建筑之一,可与故宫的太和殿媲美。最引人注意的是正面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两条巨龙,飞腾于云彩之中,两龙之间有一宝珠,故名之曰“二龙戏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气势磅礴。殿内有巨大的孔子塑像,像高3.3米,神采奕奕,威而不猛。孔子像两侧是颜回、曾参、孔及、孟轲“四配”的塑像,身高2.6米。另有“十二哲”塑像,身高2米。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的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也不乏珍品,被人们视为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宝库。最为珍贵的是22块汉魏六朝 石刻。其碑刻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园,位于曲阜城北,占地达3000余亩。孔林是中国规模更大、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群和人造植物园。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洙水河横贯东西,除孔子、孔鲤、孔及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垢、孔闻韶、孔尚任墓等。墓碑中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保绍基、 康有为等名家的手迹石刻。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四周围以红墙,墓前立有明人黄养正篆书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附近有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谒墓时的“驻跸亭”各一座。墓南二百米处的亭殿后,有子贡亲手栽植的楷树遗迹和“子贡庐墓处”。

孔林中有环林公路,游人可坐一种古式马车观览,更添别样情趣。

孔府西与孔庙为邻,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更大府第。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

大堂是衍圣公的公堂,内有八宝暖阁、虎皮大圈椅、红漆公案。公款上有公府大印、令箭令旗、惊堂木、文房四宝等。两侧是仪仗,气象森严可畏。七十二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住宅和房内陈设保存完整。府内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其中最著者为“商周十器”,也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赏赐孔府。

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文物古迹很多,除了上述曲阜三孔以外,还有鲁国故城遗迹、周公庙、颜庙、孟庙、少昊陵等胜迹

多少年后就没有人上坟祭祀了?

这是一个揪心的问题,今年清明节的时候就没有人给我舅妈上坟,可是我舅妈去世连一年都不到。

有一些人会好奇,普通人去世之后多少年就没有人上坟祭祀了呢?

在这里我讲两个极端案例,都是我身边亲身经历的事,听起来都非常感慨。

第1件事,我舅 *** 亲身案例。

我舅妈年纪轻轻的时候不学好,准确地说她是希望谁都不好,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舅妈刚嫁过来的时候,就开始图谋我舅舅家的老宅子。

只不过当时我舅舅家的老宅子的归属人是我的姥姥,当时我舅妈心里想着如果把老太太赶出去的话,这个房子不就是我的了吗?

我舅妈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大冬天零下20度的天,愣是把我的姥姥赶出家门,死活不让她进屋。

大家想一下,这是一个儿媳妇应该做的事吗?很明显不是,但是后来我的姥姥也学精了,我的姥姥不管去哪里,总是带着我舅舅舅 *** 孩子,也就是我姥姥的亲孙子。

但是没有想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舅妈压根不管自己孩子的死活,冬天的时候只要我姥姥出去,哪怕是买点东西或者出门遛弯,二话不说就把门反锁了。

最开始的时候谁都没有注意到这件事,有一天我母亲在外面打麻将回来,回来的时候比较晚了,都凌晨1点多了,我母亲和我父亲在大马路上来回遛弯,然后就看到我姥姥还有我姥姥的孙子,就在旁边的广场上一个角落里面瑟瑟发抖。

这一下子把我母亲气得不轻,我母亲来到我舅舅家门前,一个劲地砸门,砸了将近半小时,愣是没反应,然后我母亲给我父亲说去把家里的锯拿过来。

那个时候的锯就是手工的锯,但是可以锯断木门,就这样我的母亲和我父亲锯了有一个小时,把这个门给锯坏了,一脚下去把门给踹开了。

踹开之后发现我舅妈就在门里面坐着,就这么眼睁睁地瞅着,当时我母亲一下子就急眼了,指着我舅 *** 鼻子说:你刚才没有听到我们敲门吗?敲门你怎么不开门啊?

但是没有想到我舅妈听到这句话之后的之一反应就是,你们把我的门弄坏了你们得赔。

然后我的母亲问到:为什么我的姥姥在外面呆了那么长时间回不了家门,这是怎么回事?

我舅妈从那开始和我的母亲老死不相往来,我舅妈自始至终都认为是因为我母亲的横加干预,导致这套房子不能给我舅妈了。

换句话来说,我舅妈自始至终都没认为自己做错了,她认为唯一的错误就是我的母亲在这里闲吃萝卜淡 *** 心。

但是我的姥姥,那可是我亲姥姥,那是我母亲的亲母亲,指望着我母亲不管这事根本不可能再后来我的舅妈和我舅舅吵架,吵到什么程度?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都打烂了。

有一天我的母亲依旧是在外面打麻将,村子里其实娱乐活动挺少的,除了打麻将打牌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

孔子像风水_曲阜三孔历史典故

我母亲正打着麻将呢,我舅妈来了,然后问我母亲,你知不知道你哥哥在哪?我母亲的哥哥就是我的舅舅,我母亲这时候一脸懵圈说我不知道呀。

说完这句话我舅妈直接把自己的孩子摔到了地上,当时那个场景把我母亲吓得不轻,在家里面躺了一周时间,愣是没敢出门。

那我舅妈为什么会发这么大的火呢?因为在我舅 *** 思维当中,我和你哥哥都吵架了,你竟然不管不顾。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母亲压根不知道这事,那时候交通通讯又不发达,我们家虽然有一个座机 *** ,但我姥姥家又没有家又没有座机 *** ,我舅舅和舅妈吵架谁来告诉我妈。

再后来好不容易我舅舅稍微有点名气了,在养蘑菇这个行业里面赚了点钱,但是我舅妈又听信了一些路边的瞎子说的话,非认为我舅舅一旦赚了钱就会离开自己,趁着舅舅不注意的功夫,把家里的所有蘑菇大棚全部都毁掉了。

我舅妈天真地以为,只要把所有的蘑菇大棚都毁掉,那么舅舅就永远不会离开自己。

可是我舅妈不知道,我舅舅已经提前和一些学校,一些工厂,一些工地干活的公司都签订了合同,必须每年供应多少蘑菇,如果供应不了就要赔偿巨额损失。

那一年我舅舅赔的钱,刚刚好是他前二三十年赚的钱,换句话来说我舅舅这可真是辛辛苦苦许多年,一下子全都没了踪影。

等到我舅妈去世的时候,我舅舅希望亲朋好友们过来给我舅妈送行,可是这些亲朋好友都被我舅妈得罪光了,舅妈那边的娘家人舅 *** 表哥表弟或者亲哥亲弟亲姐亲妹,也都不愿意过来送行,舅 *** 品行 *** 守在村子里面都烂了大街。

等到舅妈去世之后的第1个清明节按照惯例是需要给我舅妈上坟的,但是我的舅舅没有张这个嘴,再加上我们这些亲戚们见我舅妈都讨厌。

所以就没人给我舅妈上坟,这件事情也就此不了了之了。

第2件事,我爷爷的亲身案例。

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不懂事,但是现在想起来特别震撼。

怎么震撼呢?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村里几个年长的人就说了,把村子里面全部的路灯都打开,送这位老人一程。

村子里面但凡是沾亲带故的,甚至是不沾亲带故的,也有好多人从大城市里面单独跑过来给我爷爷送行。

虽然来了之后不怎么说话,有的人甚至连门都认错了,但是来了之后到了这儿规规矩矩的磕个头还是必须的,为什么呢?我爷爷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势力呢?

其实倒也不是仅仅是因为我爷爷是当时的乡村大夫,我印象当中我父亲跟我讲过一件事,当时村子里面卖体温计,我爷爷卖的体温计是一块钱。

除了我爷爷之外,几乎所有的药店以及周边村子里的药店卖的体温计都是两块。

我的父亲知道体温计的进价是9毛钱,然后就问爷爷,你卖一块钱,一个体温计万一要是出点事那就不赚钱了,换掉一个体温计,需要卖10个体温计才能回本。

而我爷爷这个时候说了,做医生的不能一直想着赚钱,一直想着赚钱的那还是医生吗?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来我们这边看病买药,每一次买药的时候,我爷爷都是按照一粒一粒地给人家,也就是散包装的。

散包装有一个好处,价格特别便宜,来我爷爷这边看病的,很少有人能一次性花过10块钱。

当然我例外,因为我是爷爷最小的孙子,也最疼我,我记得有一次口腔溃疡,我爷爷就给我拿了特别好的药治我的口腔溃疡,一天含两片,每片两块钱,含了5天好像花了有20块钱。

因为我爷爷这个人品性不错,虽然腿脚不太灵便,但是哪家里有事我爷爷总会之一时间赶到,以至于我的爷爷人缘特别的好。

平日里面我爷爷的医院大门也是敞开着的,从来不会关着大门,大家谁闲着没事就能跑到医院里面来跟我爷爷歇歇脚,聊聊天。

那个时候我爷爷在医院里面每天都有最少10来个人、20来个人在我爷爷这边聊天,有抽烟的,有喝酒的。

有人说公共场合不能抽烟,拜托,那个时候的村子里其实没这种意识,充其量如果有人怀孕了或者怎样怎样,会在一旁说两句。

我爷爷现在去世已经有将近快20年了,在这快20年的时间里面,每年清明节以及我爷爷去世的那天都会上坟,我不知道这种习惯能够持续多久,但应该会持续到我这一代就到此结束了。

因为我爷爷去世的时候还比较年轻,50来岁60来岁的样子,所以也没有见到自己的曾孙子,

曾孙子对我爷爷也没有太大的感情,因为压根就没有见过,情理之中,基本上到了我这一代人给爷爷上完坟就没有人再会给爷爷上坟了,应该再有个七八十年左右。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普通人去世之后,一般情况下三代以内或者4代以内就是极限了,如果能够上坟100年或者200年,要么是祖坟,要么就是这个坟特殊,再要么就是家丁兴旺。

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上坟也就是100年,甚至有的时候一百年都不到,五十年甚至三十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极端,就比如我舅妈平日里面很少做人事,以至于很多人都讨厌我舅妈,去世之后都没有人给上坟。

那有人就说了,上坟有什么意义啊,这不是糟粕,这不是封建吗?

其实话也不能这么说,上坟有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寄托思念,毕竟这可是曾经自己至亲至爱之人,可是和自己有着血脉关联之人,说忘就忘,那也太没人性了。

小伙伴们,你们认为普通人去世之后,多少年就没有人上坟祭祀了?

谁对人类社会贡献更大?

孔子,影响了十几亿人,为中国和东方世界文明的开荒者!给皇族统治和人民的生活指明了方向和准则,是全球公认的大圣贤,美国国家 *** 院的大门上面高高坐着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最杰出的三个圣贤人之一。

柏拉图,古代西方世界的拓荒者,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和缔造者,影响了欧洲几个世纪,他的是西方思想界的领袖,但是这种观点是在近代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之后才形成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多少文献可以借鉴,西方的史书都是瞎子荷马杜撰的,然后是后人附会,没有多少可信性。

通常大家所熟知的,世界历史文明四大古国是早期的欧洲科学家提出的,后来被中国学者广泛认可并采用,然而由于工业革命和 *** 战争后西方诸国的国力、学术和教育开始逐渐强盛,他们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西方文明,并把一直不被重视的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拿出来,重新研究,打造出了几个上古IP,再加上近代西方英杰辈出的影响,一时间给人以西方文明已然超越四大文明古国的感觉,另外一方面,他们还特意摒弃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现行的西方各国的教科书中没有提及,西方学术界也没有特别说明,这种说法只留在了亚洲范围,所以这种早期比较朴实的西方学术常识性的认知几乎被否定了,随着近几年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才被欧美学者重新提起。

由此看来,孔子是从孔子生活的时代不断的被宫廷掌管修编历史的官员们根据事实情况记录下来的,并且孔府历代承袭爵位,孔子后人的历史行为都会被记载,可能会有很多偏差,但是事情是绝对假不了的,孔子爵位承袭至今还存在,清朝和 *** 授爵的正统传人现在 *** ,不知道以后会不会终止。

柏拉图相传是苏格拉底的老师,相关学术理论和历史事迹是后人传唱的,可以参考借鉴的权威书籍和历史遗留物品几乎找不到,没有这种证据怎么能证明他的伟大,甚至我们连他是不是存在都不知道,西方近代的强大和学术影响给人一种确有其事的感觉,但是从柏拉图后直至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这段时间的历史证据是极度缺乏的,上下几个世纪没有历史证据证明,不知道后来的学者怎么知道那么清楚的,如果说考古发现的话,当时西方世界大小国家几百个,各个国家的语言文明各不相同,很多古文字都失传了,他们也不可能搞这么清楚,这些历史故事说说还行,当成话题来对比还是算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要伤害少于两千年历史的文明和国家了,给他们保留点信心。

孔子思想是什么?

在下看来五个字,怎么做更好。希望这五个字没毛病。

论语里两次直接说到天命?

天命是什么?

明知故问!

《论语》中,孔子两次提到“天命”。

又曰:“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

今日吾答曰:“吾知命不做小人也。

”再问曰:“天命何乎也?”

吾再答曰:“无奈也天命也。知乎?

用文言文回答可能大家……

用白话文吧!

什么是天命?

答:“无奈就是天命,天命就是无奈。”

“天命”,就是先天定下的,是人无法改变的,也就是后天当你处于无奈的境地时,这就是天命。

比如:你无法选择出生地,出生家庭,无法选择当男或为女,无法选择你的像貌等这些先天定了的事情。就为天命。

孔子像风水_曲阜三孔历史典故

在人一生当中,生老病死,亲朋离世,不可避免的天灾人祸等,使人无可奈何的事情就是天命。

既然讲到天命,那么就合着讲一讲“命运”。命为天命,这一部分使人无法改变,那么运,也就是运气。运气是靠人后天的努力,运,是运动。你得动起来才能产生气,也就是运气。谁谁运气好!赚那么多钱!其实是人家努力运作创造的。运气是可以改变的,但要靠自己去努力才能改变。

“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

其实孔子在这句话中讲的“命”,也就是“道”。孔子问道与老子在先,《论语》编写在后,因此断定,这个“命

”是指“道”。“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真正是讲:做为君子一定要懂得“道”。不知“道”你就不是君子。

“道”何为道?什么是道?谁有能得道?

这个问题,我好象回答过。好象我用了两句话没作过多解释。

我当时讲:“天下万物皆是道,人人皆可都得道。”这句话恒古不变,只看个人悟到那种程度了!

那么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天命

”是什么?大家应该明白了。

关于“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这个命也做“道”讲。也就是说:做为君子一定要懂得道的道理,否则就不配做君子也!

你问:天命是什么?

我答:天命是无奈,无奈是天命!

网友评论

关注我,为您分享通俗易懂的易学知识,免费测算服务!

微信公众号:煜阳君

微信:yuyangsyi

在线测算
侧栏广告位

八字测财运



八字测爱情



八字测事业



给宝宝起个好名字



八字测爱情运



八字测情感



八字测情感



八字看你有桃花吗



八字看你的爱情



八字看感情